010-57207887
健康新时代!
慢性病特点:
起病时间长,无明确病因、缺乏证据,无法治愈,只能控制和延缓病情的内源性疾病。多与基因、生活和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。
一、流行特点
一)、常见慢性病种类
1、循环系统疾病:高血压、血脂异常(高脂血症)冠心病、脑卒中等、肺心病,高心病。
2、呼吸系统疾病,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,肺气肿,阻塞性肺病。
3、代谢性疾病,肥胖病、糖尿病、血糖异常、骨质疏松、痛风。
4、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胃炎,慢性肝硬化,脂肪肝,习惯性便秘,痔疮,慢性溃疡。
5、神经系统疾病:慢性头晕,头痛,老年痴呆症,帕金森氏综合症(病),多发性硬化症,脑血管病后遗症。
6、精神系统病症:失眠,睡眠质量差,心理障碍,精神分裂症。
7、运动系统疾病:慢性风湿性关节炎,类风湿性关节炎,骨质增生症,慢性关节退行性病变,腰肌劳损。
8、恶性肿瘤:肝癌、肺癌、乳腺癌、宫颈癌、消化道等癌症。
9、泌尿系统疾病:慢性肾病,慢性肾炎、肾功能不全(下降)。
10、妇科疾病:更年期综合证,子宫肌瘤,乳腺增生。
11、人体老化:衰老加快,寿命缩短。
12、眼睛类疾病:白内障,散光、视神经萎缩、病变。
二)、流行特点
1、常见病,多发病。
2、发病隐匿,潜伏期长(亚临床阶段)。
3、多种因素共同致病:生活方式,环境危险等因素。
4、一体多病:经统计,73%的患有两种以上疾病,一种以上并发症,其中60%患有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,1/3的糖尿病合并肾病(糖尿病性),1/3合并眼病。
5、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。
三)、流行状况(特点)
WHO2010年慢性病现状报告表明:
1、死于慢性疾病3600万,占63%,主要:心脑血管病,癌症,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。
2、其中心脑血管病,糖尿病和慢性肺病三种疾病60岁以下人群死亡率、发达国家占据13%,低于中等国家占有29%,预计2030年癌症增长率低收入国家82%,中收入国家70%,中高收入国家58%,高收入国家队40%。
3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,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,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卫生部提供)最新报告:目前我国约有二亿高血压病,约占全球化1/5。糖尿病发病率人数9千多万,血糖异常(包括糖耐量异常─糖尿病前期)1.2亿人口。
4、我国位于死亡前四位病的是:脑血管病,肿瘤,肺病,心血管病。
5、疾病后果:致残、致瘫、致死。
6、医疗临床:应用昂贵,给家庭社会本人国家造成沉重负担,统计表明:一次住院花费城镇居民年收入一半以上,农村,1.5倍,全国80%的医疗支出用在了那些可预防的慢性病上。
二、危险因素
1、遗传因素:遗传基因变异(易感基因)占了15%。
2、环境因素:年龄,体重超重与肥胖,长期过量饮食,运动量不足,营养失衡,吸烟与饮酒,病毒感染,自身免疫,化学毒物接触。
3、精神因素:精神紧张,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急状态。危险因素对慢性疾病的影响作用比较统一的认识是:遗传因素占据15%,社会因素占据10%,气候因素占7%,医疗条件占8%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占60%─主要原因。
三、防控策略
1、多数慢性疾病可通过减少四个行为风险因素得到预防:吸烟,缺乏运动,有害酒精,不健康的饮食。
2、2011年9月的第66届世界联大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大会上中国卫生部长陈竺用“井喷”来形容我国慢性疾病的形势,并指出中国慢性疾病负担重,加强防治刻不容缓。
3、卫生部针对慢性疾病防控的十个转移策略:
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。
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。
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为重点。
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。
以重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的协调统一。
以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。
从专科医生到全科互动。
从医生服务到医生、护士、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。
从治疗为主转移到管理为主。
从强调治愈到强调医疗照顾。
4、333策略
面向三个人群:一般人群、高危人群、患病人群。
5、关注三个环节
控制危险因素,早诊早治,规范性治疗(精准医疗)
6、三种手段
健康促进,健康管理,疾病管理。
7、123目标
一升:提升居民健康行为水平。
二早:早诊断早治疗。
三降:降低发病、降低病死、降低病残。
8、444重点(防治重点标准)
4种慢性病: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、恶性肿瘤、慢性肺病(呼吸)。
4种主要生病指标:血压升高,血糖升高,血脂异常,超重与肥胖。
4种主要危险行为:吸烟,不合理膳食,身体活动不足,过量饮酒。
9、慢性病三阶段:
健康人→高危人群→患病。
10、健康现状:经WHO统计(研究)指出:
健康人群占5%,患病人群占有25%,亚健康(亚临床)人群占70%。
四、全球健康村三级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组成部分
1、 高血压防治管理方案(血压管理)
2、 糖尿病防治管理方案(血糖管理)
3、 心血管病防治管理方案(心脏管理)
4、 脑血管病防治管理方案(大脑管理)
5、 高血脂调控管理方案(血脂管理)
6、 肥胖病调控管理方案(脂肪管理)
7、 骨关节病防治管理方案(骨骼管理)
8、 肿瘤防治管理方案(肿瘤管理)
9、 胃肠道疾病防治管理方案(胃肠管理)
10、肺病防治管理方案(肺脏管理)
11、健康百岁管理方案(抗衰管理)